新華網 2013-04-10 14:39:35
多位消息人士證實,南方一知名投行將遭到暫停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的處罰,成為首家被暫停保薦機構資格的券商。
在萬福生科、勝景山河等惡性事件發生后,監管層針對保薦機構的監管力度正在加強。多位消息人士證實,南方一家知名投行將會遭到暫停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的處罰,成為首家被暫停保薦機構資格的券商。
這一處罰被業界視為歷史上對保薦機構最嚴厲處罰,可能導致該投行保薦的數十家IPO在審公司被迫撤回IPO申請,并延遲未報會項目的發行時間。不少市場人士認為,該處罰更應被解讀為監管層進一步加強對保薦機構的監管,違規成本的陡然抬高將倒逼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真正歸位盡責。
監管加碼勢在必行
“我們已收到公司的口頭通知,暫停保薦資格恐怕是在劫難逃。”南方某知名券商投行部的一位工作人員8日證實,因為該公司保薦的項目涉嫌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監管層在經過調查之后已初步做出處罰決定。另一位消息人士也透露,監管層已初步決定暫停該投行3個月的保薦資格,但正式的處罰決定尚未發出。
消息人士稱,監管層作出這一處罰決定有章可循。根據《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保薦機構出現八種情形之一的,證監會自確認之日起暫停其保薦機構資格3個月;情節嚴重的,暫停其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并可以責令保薦機構更換保薦業務負責人、內核負責人;情節特別嚴重的,撤銷其保薦機構資格。這八種情形包括“向中國證監會、證券交易所提交的與保薦工作相關的文件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保薦工作底稿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等,這與前述投行近期保薦的問題項目基本吻合。
“不僅市場詬病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的一些做法,監管層早已察覺并決定加強對保薦機構的監管。”某市場人士透露,去年底,監管機構高層人士在與機構座談時抨擊部分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未能勤勉盡責,并表示將加大處罰力度。如果此次南方某投行被暫停保薦資格,勢必成為監管層向市場釋放的保薦監管加碼的信號。
從證監會正在醞釀的發行體制改革思路來看,監管加碼勢在必行。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今年初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曾透露發行制度改革的五大思路,其中就有“嚴格執行證券法相關規定,堅決打擊發行人粉飾業績、欺詐上市、虛假披露等行為,嚴懲保薦機構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以及幫助發行人過度包裝、合謀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
重拳前所未有
“我們所有人都在等這個消息落定。”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保薦代表人表示,某投行將被暫停保薦資格一事早已在圈內傳得沸沸揚揚。對于近幾年快速發展的證券行業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處罰。
自2004年以來,證監會相繼披露多項針對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的處罰。迄今為止,針對保薦機構最嚴厲的處罰是出具警示函。去年下半年以來,被出具警示函的投行數量大幅增加。截至今年1月22日,證監會在5個月內向6家投行開出8張“警示函”。在投行人士看來,出具警示函是一項非常嚴重的處罰,頻繁吃罰單意味著券商將遭遇降級風險,由此將多繳納數千萬元費用。
部分市場人士認為,證監會有必要加大處罰力度。以往,保薦項目出現問題后,主要責任均由保薦人承擔,理應對內控“窟窿”負責的投行僅被出具警示函,導致投行造假成本過低。對于動輒上億元的保薦項目收益而言,警示函起不到震懾作用。《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發布實施已歷4年,盡管有數個在市場引起廣泛關注的惡性案件,但至今還沒有保薦機構被暫停或撤銷保薦資格。
“這次如果有投行被暫停資格,對投行業而言將是重大新聞,有利于行業良性發展。”前述北京某大型券商保薦代表人表示,誘人的激勵機制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一些守規矩的投行失去了市場空間,如果任由這種情況持續,最后損害的是整個市場的秩序。
有助行業良性發展
有券商人士評價,盡管只是暫停3個月的保薦資格,但很可能對受罰的投行構成重大沖擊。
“IPO不是擬上市公司去會里遞材料,而是交由保薦機構操作,所以一旦保薦機構暫時失去保薦資格,其保薦的企業也就失去了保薦機構,沒有理由在證監會繼續排隊。”北京一家投行人士表示,從法理角度來看,一旦一家投行被暫停資格,其手中已上報的IPO項目必須撤回材料,“但也不排除有別的解決方法,畢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暫停保薦資格的案例出現,大家都沒有處理這種情況的經驗”。
對于南方這家投行來說,如果數十家已在排隊的IPO客戶因為保薦資格暫停而撤回材料,由此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不僅公司整個團隊數年的奮斗和收益都打了水漂,也意味著已在運作的項目上報材料時間要順延,勢必導致客戶不滿,對投行聲譽將構成重大打擊。
對于IPO排隊企業而言,保薦機構如果暫停保薦資格,也將帶來重大損失。如果撤回材料另尋保薦機構,很可能其他投行不敢全盤接收之前的保薦材料,而重新整理再遞交申請材料將耗費較長時間。因此,擬上市公司在選擇投行時將慎之又慎。
其他IPO排隊企業也將遭到沖擊。前述投行人士透露,雖然正式處罰決定尚未公布,但在風聲鶴唳之下,“連帶我們也很緊張,這段時間手頭沒上報的項目都被公司風控內核項目管得死死的”。他預計,由于監管升級,不排除部分已遞交自查報告的“渾水摸魚”的公司被投行自覺“踢出”排隊隊伍。
“以前有同行會誘導、甚至幫助發行方制作虛假材料、提交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文件,如果面臨暫停保薦資格的壓力,未來這種惡意行為會大大減少。”他表示,正由于暫停保薦資格這一處罰帶來的損失太大,違規成本陡然抬高,沒有哪家投行敢貿然以身試法。(蔡宗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