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19 00:43:34
商務部15日正式發布“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作為“互聯網+”的首個行業規劃,該行動計劃首條重要工作任務就是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育農村電商環境。
每經編輯|金微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農村電子商務將正式步入快車道。
商務部15日正式發布“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作為“互聯網+”的首個行業規劃,該行動計劃首條重要工作任務就是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育農村電商環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由商務部牽頭會同其他多個部門研究的全國性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目前已制定完成,有望近期面世。財政部相關人士表示,中央財政將撥2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
在政策的利好下,各企業紛紛搶灘“互聯網+”農業。5月18日,新希望六和股份公司與一畝田集團在京舉行聯合發布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攜手構建“互聯網+產業鏈”的協作新模式,為傳統食品生產企業的采購、生產和銷售環節,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農業電商政策利好頻出
近日,政策層面有多項支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舉措。
被稱為電商“國八條”的《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正式發布,文件提出加強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引入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現代管理理念和方式,研究制定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出臺支持政策措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上述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目前已由商務部牽頭制定完成,目前正在會同其他多個部門修訂,有望在近期正式發布。財政部經建司商貿處處長吳祥云日前在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現場會上透露,2015年中央財政將撥20億元專項資金對全國中西部地區的200個縣進行支持,“專項資金有嚴格的補貼范圍,只能用于縣和鄉村的物流建設、農村電商服務中心建設、農村電商培訓等內容,不能用于政府自建平臺和購買網絡產品等內容”。
在我國,蔬菜、畜牧等農畜產品面臨的普遍情況是大多是小生產,進入流通領域后要面對大市場,這個過程往往要收購商、庫存商、物流商、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等環節完成,層層加價最終出現農民“賣難”、市民“買貴”的現象。
北京市農產品流通協會副會長陳亞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曾說,在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的基礎上引入電商形態,將有助于減少層層流通環節。
農業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農業部將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列為20項重點工作之一,將組織企業與地方農業部門開展合作,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進村入戶平臺,開展產品直配城市社區和農業生產資料下鄉試點。
目前,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互聯網的介入讓農產品流通問題大大緩解。一畝田集團CEO鄧錦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互聯網介入可以有效地解決農產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今年以來一畝田已解決多地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據了解,在過去10個月內,一畝田集團平臺流水累計突破100億元。
公司搶籌“互聯網+”農業
事實上,不僅是新希望、一畝田,打算乘東風進行流通渠道改革的企業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其中,這不乏電商大鱷。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現已成為阿里巴巴集團IPO以后三大戰略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個戰略。按阿里規劃,未來3到5年,講投資100億元在全國建立1000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覆蓋全國三分之一的縣以及六分之一的農村地區。
此外,阿里計劃將農村電商依托于旗下整個生態圈發展,支付寶、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微貸等業務都已跟農村掛鉤,未來如果有一款農產品在大數據中顯示很有銷售潛力,農戶在采購農資時可以直接通過阿里獲得貸款支持。
而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牧產業集群的農業龍頭企業,新希望則向電子商務、尤其是時下熱門的互聯網金融延伸,目前新希望已有P2P平臺“希望金融”致力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根據這次雙方協議書,新希望六和將會與一畝田的實現傳統農牧業采購、加工等產業鏈和互聯網O2O模式的深度融合,同時共同探索農牧產品全產業鏈的電子商務綜合解決方案。
安信證據報告稱,2015年將是“互聯網+”農業元年,在互聯網+產業的浪潮下,農業互聯網迅速崛起,作為過去最缺乏效率的市場,農村互聯網成為發展空間最大的創新領域。“有通過互聯網+的模式,才能解決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對稱、經驗種植等行業痛點,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
而中央財政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對于發展互聯網+農業的高度重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