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14 09:18:44
在低利率環境之下,保險機構不免會面臨著“資產荒”的壓力,而另類投資以其靈活性和廣泛性,正成為保險公司克服傳統投資壓力的新方向。7月13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6月,6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8項,合計注冊規模275.35億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在低利率環境之下,保險機構不免會面臨著“資產荒”的壓力,而另類投資以其靈活性和廣泛性,正成為保險公司克服傳統投資壓力的新方向。
7月13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6月,6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8項,合計注冊規模275.3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4項,注冊規模145.07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4項,注冊規模130.28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5月份資管產品注冊規模僅為71億元,相比之下,6月份的資管產品注冊規模出現了大幅反彈。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不動產債權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等均屬于另類投資范疇,是目前險資重點投資的方向,從今明兩年的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另類投資在保險公司資金配置方面的比例或將繼續加大。
另類投資占比僅次于債券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6月份產品注冊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6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注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8項,合計注冊規模275.3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4項,注冊規模145.07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4項,注冊規模130.28億元。至此,上半年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累計發起設立各類債權、股權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557項,合計備案(注冊)規模14385.39億元。
對此,某險企資管中心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不動產債權投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等均屬于另類投資范疇,這些資管產品注冊規模的增加說明險資正在加碼這方面的配置比重,而且從當下情況來看,另類投資確實是目前險資重點投資的方向,近兩年來,保險資金在銀行存款和債券方面的配置比例持續下降,而在另類投資方面的配置卻持續上升,尤其是進入2016年,保險資金在另類投資方面的配置比例更是創下歷史新高。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21109.30億元,較年初增長8.33%。值得一提的是,以另類投資為主的其他投資占比創歷史新高,占比首次達到33.41%。
所謂另類投資,即除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基金等傳統投資之外的投資品種,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不動產、長期股權、以及信托金融產品等。作為投資渠道的一種,另類投資不僅可以在中短期內幫助險資獲取優于傳統資產類別的投資收益,還可緩解資產負債久期錯配的問題,使得保險公司能夠更好地管理其償付能力。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近年來險資配置的一個變化就是另類投資比例加大,目前另類投資已成為僅次于債券投資的第二大投資品種,而且另類投資對投資收益的貢獻率已高于股票投資。
資管機構或加碼不動產投資
在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隨著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率持續走低以及資本市波動的加大,另類投資配置的增加已成為保險資管機構的共識。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披露的大額未上市股權和大額不動產投資信息顯示,6月份以來,平安人壽、前海人壽配置未上市股權與不動產投資額超過180億元。除了境內不動產投資,赴海外尋找優質項目也成為保險機構資金配置的一股潮流,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安邦保險等多家保險巨頭都已在海外布局資產配置。
上述險企資管中心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以不動產為主的另類投資可以保證資金的盈利性和增值空間。尤其是對一些寫字樓的投資,不僅有增值空間還能獲得穩定的租金,而且這也符合險資投資運用的安全性原則。
正是這些原因,讓險資青睞于另類投資。多數業內人士表示,從今明兩年的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在保險公司資金配置中,另類投資的比例或將繼續加大。
需要提及的是,雖然另類投資將是保險資金未來運用的重要方向,但是保險資金對接另類投資的難度卻在加大。“信用風險上升、收益率下降及優質項目稀缺等問題是當下險資在另類投資配置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上述險企資管中心人士表示,當下的投資環境并不樂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5月份保險資管產品注冊規模僅為71億元,成為上半年注冊規模最少的月份,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正是資產配置荒。
“險企應以‘有穩定現金流、長期限’為主線,研究和挖掘細分市場,加大非上市股權投資,重點關注景氣度高的行業、高資質政府融資平臺、補齊短板的基礎設施項目以及與國家重大戰略有關的機會。”泰康資產副總經理、基礎設施及不動產投資中心董事總經理李振蓬曾公開表示,險資的另類投資在未來或將由債權投資模式轉為股權投資模式,由看重主體信用轉為看重以專業資產管理能力為基礎的資產信用,由注重規模轉為注重質量效益,以實現業務可持續性、盈利能力的增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