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0 17:51:40
由于中國人力成本近年來大幅上升,包括阿迪,耐克在內,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漸撤離中國,然而伴隨著低端制造業的出走,一些高端制造正熱情擁抱中國——比如,波音將在中國建立首個海外工廠,以后你乘坐波音飛機出游時,那架飛機很可能是”Made in China”;你用的蘋果產品可能從“made in China”變成“made by China”。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嘉琦 張懷水 馬銳
每經記者 王嘉琦 張懷水 馬銳
現在,你去商城買一雙耐克或者阿迪達斯的運動鞋,你會發現,其產地已經不是“Made in China“了,而是”印尼制造“或者”越南制造“。
由于中國人力成本近年來大幅上升,包括阿迪,耐克在內,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漸撤離中國,然而伴隨著低端制造業的出走,一些高端制造正熱情擁抱中國——比如,波音將在中國建立首個海外工廠,以后你乘坐波音飛機出游時,那架飛機很可能是”Made in China”;你用的蘋果產品可能從“made in China”變成“made by China”。
再見!阿迪&耐克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市場最大的變化,無疑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只有1.82萬元;10年后的2014年,這一指標已增長至56360元,增長幅度超過200%。
基于對中國人力成本優勢的擔憂,德勤今年發布的一份全球制造業報告預測,2015年制造業競爭力排第一位的中國,在2020將滑落至第二名,第一名變為美國。
根據德勤的數據,2005年,中國制造業工人的時薪還低于越南;但到了2015年,中國制造業工人的時薪已經是越南工人的1.5倍以上;而印尼的成本甚至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
由于工資增速太快,一些對勞動力成本極為敏感的國際企業開始將產能向其他產地轉移,絕對工資水平更低,工資增速更慢、且人口年齡結構更年輕的東南亞、南亞國家,成為它們理想的落腳地。
現在,你去商城買一雙耐克或者阿迪達斯的運動鞋,你會發現,其產地已經不是“Made in China“了,而是”印尼制造“或者”越南制造“。
耐克年報顯示,2001年鞋類產品生產中,中國工廠占了約40%,排名全球第一,2005年這個數字降至36%,2010年則進一步下滑至34%。相比之下,耐克在東南亞國家越南的產能卻一路高歌猛進,從2001年13%發展至2010年37%,取代中國第一的位置。
2012年,阿迪達斯關閉其在華的最后一家直屬工廠——位于蘇州工業園的全資子公司,并陸續和代工廠解除代工協議,終止合作。
今年9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走訪位于廣州市黃埔區東基工業園的麥斯威爾工廠了解到,麥斯威爾廣州工廠自2017年起不再生產。
除了人力成本的影響,技術升級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比如,阿迪達斯已經決定將制造業回遷德國,因為3D打印技術、智能工廠等手段,已經能夠大幅降低服裝(制鞋)產業的成本,降低對工人的依賴。
2013年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表示,對于美國未來的增長,恢復制造業基礎是至關重要的。今年6月20日,奧巴馬宣布,將在洛杉磯建立一家致力于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研究的先進制造業中心,以幫助美國制造業降低生產成本和能源消耗,提升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2015年年底,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一項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年收入至少達10億美元的企業中,有31%表示最有可能在5年內將生產活動設在美國,高于兩年前的26%;僅有20%將選擇中國,低于此前30%的水平。
你好!波音&蘋果
很多企業走了,但很多企業也來了。而且來的企業,越來越高大上。
據澎湃新聞報道,10月18日,波音民用飛機集團中國運營與業務發展副總裁張仁爀(Ian Chang)在北京表示,波音和中方合作伙伴正在制訂最終商業協議,并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宣布737完工與交付中心設施選址。
現在,波音737在西雅圖的工廠進行總裝和交付的,目前生產率是42架,未來會提升到57架。但波音還從來沒有在美國以外任何國家、甚至西雅圖以外的任何地方建立的完工與交付中心,在中國的完工與交付中心,波音計劃每月交付8到10架飛機,每年的交付量大約為100架。
此前,浙江舟山、天津、陜西西安等都傳出過波音工廠即將落地的消息。例如,《浙江省重大建設項目“十三五”規劃》中就提到,波音亞太交付中心項目將在舟山興建。
除波音之外,今年3月2日,空中客車A330飛機天津完成及交付中心已經投入使用。
大飛機是全球制造業的皇冠,其產業鏈條之長、帶動的配套產業規模之大,是服裝、快消品制造業完全無法比擬的。甚至有一種說法稱,中國要出口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家波音飛機。波音將西雅圖之外唯一的交付工廠建在中國,足見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的完備、技術的扎實、以及產業工人的熟練。
在中國制造升級的同時,中國創造也在發力。最近的典型案例是蘋果在中國連設兩個研發中心。
自蒂姆·庫克上任蘋果公司CEO以來,他已經第12次造訪中國。10月11日,庫克在深圳表示:今年年底,蘋果公司將在深圳設立亞太地區第一家獨立運營的研發中心。
在宣布深圳設立研發中心之前,蘋果已經公布了其北京研發中心的計劃,蘋果研發(北京)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投資總額3億元人民幣。
需要注意的是,國際大型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并不是最近才開始的。例如美國的通用電氣(GE)在上海設立的中國研發中心早在2003就投入使用了。最初,該中心在中國的研發內容主要是支持產品本土化,即,在中國生產產品,并形成供應鏈。2012年,GE又在成都和西安建立了GE中國創新中心。而如今,GE中國已完全實現了本土研發,并將成果推向世界市場。
據《解放日報》報道,截至2015年6月,僅僅在上海,外資研發中心已累計達388家(其中,獨立研發中心229家)。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中國出口產品早已不是低端和劣質的代名詞,其競爭力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遠遠超越日本。
亞洲開發銀行公布的《2015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顯示,日本主導亞洲高科技出口的時代已經終結。在2014年,中國出口的醫療設備、航空、通訊器材等高科技產品,占整個亞洲高科技產品出口額的比例,從2000年的9.4%上升到43.7%;以高鐵、核電和衛星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端科技產品深受亞洲各國的歡迎。同期,日本所占份額從2000年的25.5%下滑至7.7%。
專家:利用國際智力,提升中國創造力
站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高度,我們如何理解阿迪、耐克等工廠遷出中國,而波音、蘋果卻積極進入中國這一并存的現象?為此,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采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記者:這些企業為什么要遷出中國?
白明: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很大程度上和國際產業結構的變化是對應的,以前很多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中國,現在隨著要素成本的提升(勞動力、土地等),一些加工型企業遷出中國,瞄準了要素成本更加低的東南亞國家。
有出去的,也有進來的,進來的企業在技術密集型上要明顯高于出去的,有可能進來的企業數量還比較少,但質量是高的。
記者:進入中國的企業,他們是基于什么考慮?
白明:這些高技術企業落戶中國,既有對中國市場的看重,也有這些公司全球定位的問題。這些公司大多是全球的戰略分布,未必所有的產品都賣到中國,未必所有的環節都在中國加工,但是在中國加工的環節,其知識、技術密集程度要比以前高得多,這也體現了我國產業鏈向高端走的趨勢。
對外企來說,這種吸引力體現在找到了市場,找到了未來產業新的支撐點。而且也找到了門當戶對的對接伙伴。門當戶對不是說誰的技術高就合適,需要綜合考慮。中國擁有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產業鏈,產業集聚優勢和規模優勢逐漸凸顯,而且要素成本和發達國家比還是比較低,所以才說是“門當戶對”。
記者:進入中國的企業,能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幫助?
白明:中國現在強調創新強國,中國制造2025,對中國來說,也需要高精尖的企業、技術、人才進駐國內。我們給予他們機會的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完全自主研發投入是很大的,短時間內也很難見效。但我們的自主研發和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就會有相對比較高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自主研發,等于是走了捷徑。我們的家電、手機等都是走的這個路線。
記者:你如何評價如今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地位?
白明:總整體上來看,中國還是處在產業鏈的中低端,或者說由中端向高端邁進。我們有一定的局部優勢,但還沒有步入高端的行業。比如高鐵、核電、工程機械等都是我們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工業領域。劣勢體現在高精尖方面的產品。另外,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我們缺乏品牌效應是一個明顯的短板。比如一件衣服,國外可以賣幾百美元,我們只能賣十幾美元等等。在這些方面,我們還是有提升的空間。
記者:你如何看待高精尖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之間的關系?畢竟中國還需要解決大量的就業。
白明:未來的趨勢肯定是產業鏈向高端發展,但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勞動密集型產業肯定不能丟,因為我們還要考慮就業的問題。未來要解決的是將局部優勢向整體優勢的轉變。產業鏈向高端發展,我們肯定也需要在高精尖技術上下功夫。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