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03 11:56:51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國新辦《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解讀發布會現場獲悉,核能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公眾參與問題,也是“鄰避”問題。破解“鄰壁效應”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難題,需要理性、客觀、辯證的處理。
每經記者|周程程 每經編輯|盧九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
9月3日,國新辦就《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解讀等情況舉行發布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核能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公眾參與問題,也是“鄰避”問題。破解“鄰壁效應”在國際上也是一個難題,需要理性、客觀、辯證的處理。
對于“鄰避”問題,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表示,一方面,反映了公眾法律意識和環境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對相關部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論是核企業,還是政府有關部門,都應該加大核設施前期的工作力度。
“在選址階段、在建設前就應該強化科普宣傳,開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在核設施運行過程中,也要及時公開核設施的安全狀況。” 劉華說。
劉華指出,核安全法規定,在核設施運行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都要公開核設施的運行安全狀況,所以現在也在政府的官方網站上對發生的事故事件進行了及時的公開,這在國家生態環境部、國家核安全局網站上都可以看到,同時相關企業也應該依法公開運行安全狀況。
對于協調核電發展、解決“鄰避”問題的上,劉華表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提高認識。相關政府和企業一定要把“鄰避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來處理。在項目前期做好規劃,把工作做在前面,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二是落實各項法規制度。《核安全法》在第五章專門制定了信息公開和公眾溝通的要求。對公眾參與作了制度性的安排,所以一定要依法做好公眾的公開和溝通。
三是加強科普宣傳。要充分發揮媒體、企業、社會組織的作用,加強核安全的宣傳,包括對大中小學生的核安全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對核設施周邊利益相關的老百姓的宣傳和普及。
四是完善利益補償機制,通過稅收、財政以及用地補貼等各項政策,完善核設施周邊居民的利益補償機制,既要讓大家了解核設施的安全狀況,也要讓大家通過核能的發展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教育事業、老百姓的福利給予關注,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就可以把公眾溝通工作做的更好。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周程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