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24 21:31:10
◎“公司上市24年以來,無論大宗商品價格漲漲跌跌,我們的供應鏈業務都能保持穩定增長,這跟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也會認真研究大宗商品,充分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工具,去規避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建發股份方面表示。
◎針對2021年的銷售費用增長,建發股份分析稱:“銷售費用大概去年同比增長31%,如果跟我們整個公司的營業額增長63%相比,實際上營業額的增長還是大于營銷費用的增長。營銷費用占整個營業額的比例是由1.4%降到了1.1%。雖然(銷售費用)絕對數字增加,但是它占整個營業額的比例實際上在下降。”
每經記者|趙李南 廈門報道 每經編輯|魏官紅
5月23日,建發股份(600153,SH)召開了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
2021年度,建發股份實現營業收入約7078億元,同比增長63.4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61億元,同比增長35.4%。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分業務看,2021年度對建發股份毛利額貢獻的排序(由小到大)為農林產品、冶金原材料和住宅地產,建發股份的住宅地產毛利額貢獻占比同比出現了下降。如以歸母凈利潤口徑衡量,2021年度建發股份的房地產業務歸母凈利潤低于供應鏈業務。
在股東大會現場,有投資者問及建發股份如何看待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建發股份方面表示,公司定位是供應鏈服務商,賺的是服務的錢。從歷史看,無論大宗商品的價格如何波動,建發股份的供應鏈業務都能實現穩定增長。
建發股份所在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李南 攝
在股東大會的現場,有投資者問及供應鏈業務的前景,以及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是否會對公司業務產生影響。
針對供應鏈業務,建發股份方面稱:“公司供應鏈業務去年的營業額增長約75%,凈利潤增長超86%,所以去年增速是非常快的。整體供應鏈行業的空間也很大,有統計說供應鏈行業有超六十萬億元的規模,我們國內的CR5份額只占約2.5%,所以這個空間也是很大的。”
“去年大宗商品漲價比較多,現在基本上是反復震蕩的行情。我們公司的定位是供應鏈服務商,堅持專業化經營,我們賺的是服務的錢。所以公司上市24年以來,無論大宗商品價格漲漲跌跌,我們的供應鏈業務都能保持穩定增長,這跟我們的商業模式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也會認真研究大宗商品,充分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工具,去規避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同時,匯率方面我們也進行了鎖定,努力去規避波動的風險。”建發股份方面表示。
2021年度,建發股份的非經常性損益中關于衍生品的相關投資收益約3.74億元,公司在年報中表示:“主要系期貨合約的處置損益,該損益與主營業務經營損益密切相關。公司合理運用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對沖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確保公司業務穩健發展。”
針對金融衍生品風險的控制,建發股份回應稱:“我們是國企,嚴格遵守國資委對于衍生品的管控要求,并沒有去利用衍生品單純去做空或者做多,我們利用期貨或者期權等衍生品工具是為了套期保值。比如公司有庫存的時候,我們就在期貨市場對這部分庫存進行套期保值。針對匯率波動的風險,我們也基本上利用衍生品工具進行了鎖定。”
如以毛利貢獻的角度分析建發股份2021年度業績增長,排序(由小到大)分別為農林產品、冶金原材料和住宅地產,三項業務在2021年度分別實現毛利約39.4億元、53.1億元和112.34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4.2億元、23.9億元和2.8億元。
建發股份年度股東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李南 攝
換句話說,2021年度建發股份的住宅地產業務毛利占整體毛利的比重出現下降,由2020年度的71%下降至了2021年的55%。
如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口徑看,2021年度建發股份的供應鏈運營分部實現歸母凈利潤約32億元,房地產業務分部實現歸母凈利潤約28.8億元,供應鏈業務的歸母凈利潤超越了房地產業務。
針對是否會剝離房地產業務,建發股份回應稱:“我們房地產業務2021年度營業額將近1000億元,貢獻(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近30億元,這么大的規模下,我們究竟要不要把它分拆?或者用什么樣的辦法去分拆,這是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時刻關注政策的變化。”
此外,針對2021年的銷售費用有所增長,建發股份分析稱:“銷售費用大概去年同比增長31%,如果跟我們整個公司的營業額增長63%相比,實際上營業額的增長還是大于營銷費用的增長。營銷費用占整個營業額的比例是由1.4%降到了1.1%。雖然(銷售費用)絕對數字增加,但是它占整個營業額的比例實際上在下降。我們通過發展把這個比例降下來,也希望通過各種辦法盡量把這個比例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使得利潤增長遠遠大于營銷費用上的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