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20 15:09:51
每經編輯|孫志成 蓋源源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稱大量集裝箱空箱堆積在港口,進而引發對中國外貿狀況的擔憂。那么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
海關總署署長俞建華3月20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對于空箱的問題,我們也在關注。這里面有前一個時期新集裝箱投放量過大、國內堆存成本較低、國外疫情緩解后空箱短期大量回流的原因,也有季節性規律作用。大量空箱在我國港口蓄勢待發,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國際市場依然看好我們下一階段的出口能力。從海關最新數據看,2月下旬以來,出口用箱量在持續增長。
海關總署署長:前兩個月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
據紅星新聞,俞建華介紹,海關在密切監測3月以來的外貿發展形勢,整體看法是,開局平穩,趨勢向好。從規模上看,前兩個月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增長0.9%,比預期要好。進出口總值超過6萬億元,這在歷史上是第二次。疫情前的同期最高的時候不到5萬億。從構成上看,疫情期間我國率先復工復產,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出口大幅增長,抬高了外貿基數。
據測算,如果剔除“一次性因素”,今年前兩個月進出口增長超過10%。從趨勢上看,按周監測,2月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明顯回穩,2月最后一周比前一周環比增長超過15%。從周邊國家情況看,與周邊已經公布數據的經濟體相比,我國的外貿表現是好的。
根據海關總署3月18日更新的數據,以美元計,中國2月進出口額超過4112億美元,同比增長1.3%,中國2月進口達19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均終止了連續4個月同比增速下跌的勢頭。雖然2月出口同比下滑1.3%,至2140億美元,增速仍然處于負值,但較過去3個月的降幅已有明顯收窄,其中1月的降幅為10.5%。
同時,俞建華補充提到,外貿確實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外需減弱最受大家關注。全球通脹高企,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對全球貿易構成了持續沖擊。世貿組織近期預測,今年一季度全球貨物貿易疲軟,預計全年僅增長1%。除此之外,一些國家強推“脫鉤斷鏈”,地緣政治風險,最近西方一些國家金融市場的波動等對全球貿易環境產生沖擊,也是我國外貿促穩提質的外部挑戰。
據介紹,前兩個月,在經營主體方面有更多企業進入外貿領域,海關新備案外貿經營主體4.6萬家,說明大家的信心在積聚、恢復。在訂單方面,根據跟蹤監測,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增長企業比重連續提升。在新動能方面,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六成,而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15.8%。在貿易多元化方面,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超過10%,對RCEP其他成員合計進出口增長超過3%。
央視記者實地探訪寧波北侖港
據央視新聞記者近日探訪,在寧波北侖第三集裝箱碼頭,長達3.74公里的碼頭岸線幾乎停滿了集裝箱貨船,港口橋吊忙著裝卸貨物。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港口運營數據顯示,3月以來,寧波北侖第三集裝箱碼頭日均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16萬標準箱,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4.5%。這一點,從碼頭橋吊的運行狀況上也得到了印證。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記者在港口轉了一圈,發現確實有不少集裝箱空箱堆積。碼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四層以上的集裝箱疊在一起的,基本就都是空箱。從港口負責人那里,記者了解到,目前,港口里存放的空箱數大約是14萬標準箱。
港口負責人介紹,目前,港口里存放的空箱數是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值。這些空箱產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寧波北侖第三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營運操作部副經理 吳光繼:一方面原因是外貿的空箱回流,第二個是新增加的造的集裝箱在整個生產周期包括使用周期過后,導致大批量的回流。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記者從公開數據了解到,2021年,在集裝箱海運市場高漲的行情下,全球生產了超過700萬標準箱的集裝箱,是常規年份的近三倍。如今,港口擁堵、“一箱難求”的時期已經過去,集裝箱供應和需求的“一增一減”,造成了現階段空箱較多。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此外,國際海運公司也主動將空集裝箱調度到中國的港口,以隨時響應出口規模的增長。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專家表示,港口空箱數量、集裝箱運費等等雖然是觀測外貿發展趨勢的一些指標,但并不是全部指標。所以對于這些指標的變化,要辯證地看待。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 顧學明:港口空集裝箱堆積主要是由2021年以來“缺箱”“缺柜”導致的集裝箱總量供應過剩。是外貿企業看好中國外貿復蘇前景、主動調配的結果。而集裝箱運價在疫情后曾屢創新高,現在隨著海運市場正常化而開始下跌,這也是運價恢復正常的必然結果。所以,這些指標(變化)并不意味著中國的外貿規模會下降。
編輯|孫志成?蓋源源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紅星新聞、第一財經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