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26 22:54:27
經濟排名被反超,強省會是出路嗎
每經記者|劉旭強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西北地區,誰是第一城毫無爭議,但誰是第二城說法不一。
目前來說,有實力爭選西北第二城的城市包括甘肅省會蘭州、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寧夏首府銀川、陜西經濟第二大城市榆林等。
這當中,最憋屈的當屬蘭州,2000年蘭州與西安的GDP僅相差300多億元,時至今日差值已是8500多億元。
不久前,蘭州市召開強省會大會。按照蘭州的時間表,到2027年經濟總量在全省占比達到35%以上、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人。
省會強,則全省強。去年甘肅也曾推出強省會行動,彼時坊間稱,頗受爭議的“西北第二城”終于要醒了。
但2023年度經濟數據顯示,強省會戰略力挺的蘭州增速卻只有4.4%,不僅低于甘肅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經濟體量被老對手呼和浩特再度反超。
此時再提強省會,甘肅和蘭州的急切之情不言自明。深挖蘭州失速的原因,核心是受低位運行的工業經濟拖累。此次蘭州強省會大會強調,要“讓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強省會的最大增量”。
面對穩增長的壓力,產業偏重、偏傳統的老牌工業城市蘭州,能否如愿度過轉型之痛?
橫向對比全國27個省會城市,除開暫未公布數據的南昌、烏魯木齊,蘭州2023年經濟增速處于后半段,僅高于南寧、太原、昆明和哈爾濱,這也導致蘭州經濟體量被緊隨其后的呼和浩特反超。
作為公認的“弱省會”之一,呼和浩特經濟增速從2013年跌破兩位數后震蕩下行,曾連續多年跑輸全國大盤。
2023年初,內蒙古發布關于支持呼和浩特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喊話“強首府”,最終呼和浩特以10%的經濟增速在省會城市中一馬當先,時隔五年GDP總量再度反超蘭州。
實際上,“十四五”期間,“強省會”一詞頻頻現身中西部省會城市的發展戰略中,長沙、鄭州等城市也由此迎來風口。
有專家學者認為,對于資源和政策相比東部天然處于劣勢的中西部省份,借強省會戰略用有限資源打造一個“最能打”的城市避免被虹吸,是無奈之舉也是不多的出路。
同樣提出強省會戰略,對于2023年蘭州經濟失速,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寶通認為,甘肅實施強省會戰略的思路是正確的,問題出在蘭州自身。
“西部城市的比較優勢是資源,哪里有資源哪里就發展快。”張寶通提到,占據了能源資源的西北城市榆林、鄂爾多斯、包頭,近年來經濟增速都比各自省份的省會城市快。
蘭州則相反,其工業結構一直是以資源依托為主的國有重化工產業結構,隨著我國石化產業向沿海轉移,蘭州聚集了蘭煉、蘭化等石化企業的資源優勢化為烏有。
作為西部很多城市的典型代表,蘭州的失意并不是個例,只是它下滑速度令人扼腕。對比同處西北區域的西安,“十三五”期間GDP增幅達到3762.82億元,而蘭州僅增長622.77億元,西安的增量相當于再造了一個“蘭州”。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11010
改革開放之初,蘭州經濟總量列全國第18位,到2022年掉落至第97位,已處于全國百強城市末位行列。
甘肅要強,蘭州作為省會則必須強。此次蘭州市強省會大會指出,當前蘭州必須搶抓機遇、真抓實干,推動老城市煥發新活力、老工業基地勃發新發展動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按照甘肅和蘭州劃定的時間表,到2027年蘭州經濟總量在全省占比35%以上、常住人口超500萬人。
一般來說,30%是經濟首位度的基準線,超過30%被認為是強省會的標志。
2018年,蘭州經濟首位度曾達33.14%,為近15年最高,較35%的強省會目標仍有差距。更嚴峻的是,蘭州目前還沒能止住首位度的下滑,在2022年跌破30%臨界線后,2023年再度下行,由29.85%進一步跌至29.39%。
人口上看,甘肅省統計局此前通報的2023年全省主要人口數據顯示,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2465.48萬人。其中,省會蘭州市常住人口為442.51萬人??紤]到蘭州人口增速放緩和全國人口負增長的態勢,要增至500萬人難度不小。
經濟和人口增長,歸根結底要靠產業。此前甘肅曾自我剖析,全省都面臨“經濟轉型升級的挑戰”,“我省作為資源型省份和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經濟結構調整的形勢十分緊迫”。省會蘭州的壓力,更為明顯。
2022年蘭州第二產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均出現負增長。到2023年,上述前兩項數據堪堪止跌,增速分別為0.4%、0.2%,遠低于甘肅省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則呈現加劇負增長的態勢(-7.4%)。
對比其他西北省份省會,蘭州1120.6億元的二產增加值,落后銀川逾180億元、呼和浩特近220億元。
蘭州當地專家指出,同全國相比較,蘭州綜合科技實力提升漸行漸緩、工業所占份額漸行漸小,新型工業化進程明顯相對滯后,目前“蘭州不缺商業、貿易、文旅,真正缺的是工業和實體經濟。”
在張寶通看來,“帶頭大哥”蘭州失意的同時,慶陽等甘肅其他資源型城市發展勢頭很好,整體來看,2023年甘肅6.4%的經濟增速在全國各省中排名靠前。
張寶通認為,蘭州仍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分配中心,而非要素聚集和創新中心,是蘭州發展的根本問題之一。他建議,蘭州轉變思路,發揮省會科技、教育、金融、貿易物流中心的優勢,為省內其他城市做好支撐,從而帶動全省更好地發展。
今年是蘭州推進強省會行動的全面發力之年,“不進則退、慢也是退。”此次蘭州強省會大會強調,要“讓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強省會的最大增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交匯點。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少地方都在謀劃建設新大學,而常住人口400多萬人的蘭州,坐擁以中國科學院“一院三所”為代表的1200多家科研院所、以蘭州大學為代表的34所高等院校,資源非常可觀。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232301
不過資源優勢與創新優勢并不能完全劃等號。以人才培養為例,2020年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曾坦言:受經濟和地域等因素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到新世紀之初這些年,人才流失成為蘭大的突出問題……
幾乎同一時間,蘭州理工大學有關負責人也向媒體提到了蘭州本地大學人才流失的現象,并表示,“大部分流向北上廣深以及東部省區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且大多是在西部地區培養成長起來的高層次人才。”
對此,《光明日報》曾評論,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從來都是推動人才普遍流動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才的缺少導致一地的發展落后,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一地經濟社會發展落后,遏制了對人才的需求。”
換句話說,要改變引人難、留人難局面,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關鍵還在于城市的發展。
眼下,蘭州已出臺《蘭州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措施》《蘭州市貫徹落實強科技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舉措,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同時,持續迭代升級人才政策,實施大學生留蘭倍增計劃,設立“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專項”,引才住房補貼覆蓋支持全市111家重點企業,提出加強引進人才持續培養9條措施,吸引青年人才在蘭州就業創業。
“就創新能力而言,我國東部強于西部、南方勝過北方,西北地區則是最弱的。”張寶通坦言,西北城市單靠創新很難追趕其他地區,還要因地制宜,發揮自己區位上的優勢,在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建設中吸引投資和人才。
就在此次蘭州市強省會大會上,投資額為659.78億元的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集中簽約,涵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等產業領域,為蘭州市培育新的增長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