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傳媒中心 2025-08-01 20:46:25
航拍道孚縣非遺工坊
盛夏七月,甘孜州道孚縣新落成的非遺工坊正式啟用,為散落民間的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家”。在這里,瀕臨失傳的技藝不僅找到了棲身之所,更在傳承與創新的碰撞中煥發新生。一場面向未來的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正在這座工坊里生動上演。
筑巢引鳳——從“技藝孤島”到共生“家園”?
近日,嶄新的道孚縣非遺工坊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參加“格桑花開”實踐活動的孩子們,在志愿者的帶領下踮腳圍觀唐卡繪制,小手輕觸千年藏紙,開啟了非遺文化的啟蒙之旅。“叔叔,這里面畫的是什么?”面對孩子們的提問,98年出生的年輕唐卡畫師根確扎西耐心講解。
作為工坊里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根確扎西擁有了夢寐以求的工作室。“我們傳承保護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民族文化的根。”他告訴記者,通過嚴格申請,他和另外12位來自各全縣片區的省、州、縣三級非遺傳承人匯聚于此,其中有夫妻也有父子,他們用指尖的溫度和心中的熱忱,在這個“新家”守護著百年乃至千年的文化脈絡。
“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核心,他們承載著寶貴的知識和技藝,但目前面臨諸多挑戰。”道孚縣總工會常務主席索朗多吉表示,道孚縣投資2200萬元建設這座非遺工坊,免費為傳承人提供工作室,核心目標正是為他們搭建平臺。“有效推動傳承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通過藝術作品講好非遺故事,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
在13個工作室,一份份榮譽見證了傳承人在時光長河中的印記,一幅幅作品鐫刻著文明基因的密碼。工坊的建成,將曾經分散的“技藝孤島”連接起來,構建了一個共生共榮的傳承者“家園”。
守正創新——古老技藝在創造中“新生”?
面對現代沖擊,身處“家園”的傳承人積極求變,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在藏紙工坊,省級傳承人降措與丈夫龍青是創新先鋒。“過去在自家院子做藏紙,總擔心手藝失傳。”龍青坦言,傳統藏紙市場萎縮、后繼乏人曾使他們憂心忡忡。
為破困境,夫妻倆潛心鉆研:將傳統的五道工序優化擴展至十四道,解決了傳統藏紙硬脆、色單的局限,使其能裁剪打印、色彩紛呈,諸如紅黃藍綠;同時,開發出筆記本、傘面等文創產品,年銷售額增長20%。“入駐工坊后,道孚縣還為我們修建了生產作坊,我們在這樣好的環境中,既能堅守傳統又能滿足現代需求。”龍青興奮地介紹,近期一筆十萬元的訂單即將帶動30多名本地群眾共同參與制作。源自公元7世紀的道孚藏紙——這顆“活化石”在他們的堅守與創新中,已吸引200多名學徒,重煥生機。
創新同樣點亮了唐卡藝術。在絹本唐卡繪制工作室,郎卡杰唐卡繪畫傳承人呷瓦登珠正在絲絹上專注作畫。“手要穩、心要靜,帶著感情去做,作品才有魂。”擁有42年繪畫經驗的他,在北京8年汲取的國畫工筆技法融入唐卡,獨創了“絹本唐卡繪制”。“在絹上作畫,既能刻畫清晰筆痕,通過數十次正反染色,讓色彩飽滿立體。”這項創新雖耗時更長,但其獨特藝術效果深受收藏者青睞,呷瓦登珠也因此榮膺2023年“道孚工匠”稱號。
呷瓦登珠深知,“手藝是文化的載體”,為此主動開設培訓班,吸引30多名青年和20多名小學生接觸傳統技藝。“讓我特別感動的是,道孚縣政府將為非遺傳承人建造專屬公寓,這份誠意讓我能全身心扎根家鄉傳承文化。我也告知遠方的學生:歡迎來爐霍!這里不僅有令人屏息的雪山草原,更有等待你們觸摸的千年文化脈搏。”
薪火相傳——守護“家底”培育“未來”?
今年7月,甘孜州公布第九批州級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名單,道孚非遺“家底”愈加豐厚。新增的州級傳承人、55歲的仁珠家族第三代畫家土登巴絨便是代表。從小展露天分的他,精研唐卡與泥塑三十余載,培養了50余名接班人。家庭也成為傳承的起點,10歲的女兒在藝術熏陶下,已能用素描創作唐卡,“有時候我覺得她比我還有想法。”土登巴絨欣慰地說。
“保護非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保護傳承者!”索朗多吉說,工坊構建的“傳幫帶”生態,有效緩解了技藝斷層危機,增強了傳承人的歸屬感。年輕的根確扎西深受啟發:“我身邊很多年輕手藝人迫于生計擱置了技藝。我想將他們聚集起來,通過學習將技藝轉化為市場價值,吸引更多人加入傳承行列。”這正是工坊作為“傳承文化搖籃”的生動體現。
傳承的活力,在最童真的地方綻放。在黑土陶非遺傳承人阿太讓兄的工作室,參加實踐活動的孩子們用稚嫩小手捏著泥坯。“捏泥巴真好玩,下次還能來嗎?我想做個小罐子送給媽媽!”“我也想捏個小汽車!”“我想捏個黑乎乎的熊大!”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讓阿太讓兄露出慈父般的微笑。在志愿者輕柔的講解和傳承人手把手的指導下,古老的文化變得具體可感。
今年6月,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召開,明確指出,要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如今這項決策部署正在甘孜高原結出碩果。
目前,道孚縣正以112名非遺傳承人為核心,通過新增70余項非遺項目、100余處文保單位及10座小微博物館的立體化保護網絡,將政策要求轉化為生動的文化實踐。而新落成的非遺工坊,恰是這一轉化的最佳注腳——
站在高處遠眺非遺工坊,它恰如一座橫跨古今的文化橋梁,一頭連接著雪域高原千年的文化秘境,一頭向世人展示著流轉的匠心與文化的溫度。在這里,古老的“家底”得以悉心守護,創新的“家寶”不斷孕育,而傳承的種子,已在下一代心中悄然埋下,靜待花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