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4 19:14:47
聚賽龍實控人家族此次減持,是一場“規則之內、情理之外”的資本操作。從個人角度看,這或許滿足了郝氏家族實現資產變現、規避風險的“理性”,但從公司發展角度而言,稍有不慎便可能挫傷上市公司賴以生存的市場信任。而這種信任,正是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每經評論員 吳澤鵬
近日,聚賽龍(SZ301131,股價49.89元,市值23.84億元)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郝源增、任萍、郝建鑫及其一致行動人,計劃在未來3個月內減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3%的股份。以當前股價估算,此次減持的變現金額約為71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郝源增與任萍為夫妻關系,郝建鑫為二人之子,這意味著此次減持本質上是實控人家族的集體減持行為。
筆者梳理發現,此次減持計劃的推出存在三重關鍵背景:其一,聚賽龍于2022年3月登陸資本市場,實控人所持股票在今年3月剛剛解除限售,進入可流通階段;其二,這并非公司實控人家族解禁后的首次減持,早在今年6月,其就已發布首個減持預告,且在7~8月間完成了對公司總股本2.89%股份的減持,該輪減持目前已實施完畢;其三,本次減持選擇在今年下半年推進,恰逢公司股價實現較大幅度上漲,且半年報披露凈利潤同比增長48.8%的利好窗口期,時機選擇頗具爭議。
從程序合規性角度審視,聚賽龍實控人家族的減持行為完全符合監管要求:不僅嚴格遵循了減持預披露規則,提前向市場公示減持計劃,實際減持比例也未觸及監管紅線。但資本市場的信任體系,從來不止于合規這一基礎底線,更依賴于情理層面的共識與投資者信心的支撐,而這恰恰是此次減持引發關注的核心所在。
要知道,聚賽龍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8.8%,這份亮眼的業績本是提振市場信心、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發展預期的重要支撐。然而,實控人家族在業績利好釋放后迅速推進減持,難免讓投資者產生擔憂。需明確的是,財務數據反映的是公司“過去”的經營成果,而股東尤其是實控人等內部股東的行為,往往會被市場解讀為對公司未來發展的“預期信號”——連續減持的動作,顯然與業績增長傳遞的積極信號形成了反差。
對于兩次減持的原因,實控人家族均解釋為自身資金需求。這一理由不禁讓人聯想到A股市場長期存在的“上市造富”現象:不少公司在限售股解禁后,重要股東常以資金需求為由,快速將賬面浮盈轉化為實際資金,而非與公司長期綁定、共享成長收益。但這種“恰逢利好窗口期”的資金需求,看似合理,實則會直接動搖中小投資者的信心,削弱其對公司長期價值的信任。
基于此,筆者認為,聚賽龍實控人家族此次減持,是一場“規則之內、情理之外”的資本操作。從個人角度看,這或許滿足了郝氏家族實現資產變現、規避風險的“理性”,但從公司發展角度而言,稍有不慎便可能挫傷上市公司賴以生存的市場信任。而這種信任,正是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透過此次減持事件,更值得關注的是其背后的“家族式”治理隱憂。這類企業在創業初期,家族化治理往往能憑借決策高效、凝聚力強的優勢推動企業快速發展,但當企業成為公眾公司后,若仍延續家族利益優先的思維,就可能出現“重家族財富保值、輕全體股東利益”的傾向,難以實現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更進一步說,市場對家族式治理企業的內部運作、決策邏輯本就存在信息不對稱,缺乏充分了解,在這種情況下,重要股東的當務之急不應是急于套現,而是通過實際行動向市場證明:公司是所有股東的利益共同體,而非少數人實現“創富”的工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