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9 17:10:21
55家基金公司,超1300只ETF產品,5萬億規模——這個龐大市場的平穩運轉,落到了370位基金經理身上。他們當中,有人管著15只產品,有人一年跑100多場路演,有人深夜翻完一份份賣方研報只為確認“成分股有沒有新利空”——他們的工作,絕非簡單的“被動跟蹤”。他們的薪酬,能否與這龐大的管理規模精準匹配?在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描摹5萬億ETF掌舵者們的群像。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彭水萍
清早一睜眼,他先抓起手機看看隔夜歐美市場“劇情”和經濟數據;通勤路上,他耳機里播放的是財經快訊和市場解讀。
每日例行晨會,與團隊一起復盤昨夜今晨的市場動態并發表研判;交易時間,他的眼睛緊盯著屏幕上微小的跟蹤誤差,不敢有絲毫松懈。
收盤不等于下班,他還要陸續處理客戶問詢、溝通產品情況以及復核申購贖回清單??
這是一名ETF基金經理的日常,而不是跟著指數買股票這么簡單。55家基金公司,超1300只ETF產品,5萬億規模——這個龐大市場的平穩運轉,落到了370位基金經理身上。
他們當中,有人管著15只產品,有人一年跑100多場路演,有人深夜翻完一份份賣方研報只為確認“成分股有沒有新利空”——他們的工作,絕非簡單的“被動跟蹤”。他們的薪酬,能否與這龐大的管理規模精準匹配?在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描摹5萬億ETF掌舵者們的群像。
ETF基金經理王華(化名)的一天,是從和全球市場“打招呼”開始的。
作為一名ETF基金經理,他清早一睜眼,先抓起手機看看隔夜歐美市場又上演了什么“劇情”,經濟數據有沒有什么意外。通勤路上也不閑著,耳機里播的不是音樂,而是財經快訊和市場解讀,生怕錯過任何可能影響行情的消息。
到公司后,晨會就像是每天的“開盤預演”。王華和小伙伴們湊在一起,復盤昨夜今晨的市場動態,聊聊各自的判斷。
交易時段開啟后,王華得時刻緊盯盤面,實時監控ETF異常的申購贖回或大幅折溢價情況,密切關注ETF的股票贖空及現金不足等風險,還要針對突發情況及時決策,下達指令并監控交易員準確執行。下午的交易時段看似平靜,其實還是“數據時間”。王華會仔細復盤當天操作、分析跟蹤誤差,為第二天的交易做足準備。
不過,收盤不等于下班,他還要陸續處理客戶問詢、溝通產品情況。
夜晚八九點,當城市逐漸沉寂,許多ETF基金經理的工作卻并未停歇。他們開啟了新一輪的充電與鉆研:專注聆聽線上路演,認真研讀最新報告,伏案埋頭,自主挖掘數據、驗證策略。而作為當周的值班基金經理,王華還需完成一項關鍵任務——仔細復核PCF(申購贖回清單)中的各項數據,確保準確無誤,直至全部上傳至交易所。下班已是十一點后的事情了。
就算趕上非交易日,王華也基本處于“待機狀態”:關注節假日前后市場流動性變化、指數調整公告的發布與解讀,準備節后交易日的調倉或申贖處理,與交易所、做市商等合作伙伴保持溝通……
在王華和眾多ETF基金經理的字典里,真正的管理工作早已超越了交易時間的束縛,他們始終需要走在市場前面。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17日,ETF(含已成立未上市)的總產品數量為1311只,總規模約為5.35萬億元,非貨幣ETF的總產品數量為1284只,規模約為5.2萬億元。超5萬億的管理規模,背后對應的是55家基金公司,以及370位ETF基金經理。
從非貨幣ETF規模來看,截至2025年9月17日,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管理的規模均超過8000億元,位居行業前兩位。華泰柏瑞基金非貨幣ETF規模超過5700億元,排名第三。南方基金和嘉實基金的非貨幣ETF規模也均超過3200億元。整體來看,共有14家公募基金的非貨幣ETF規模突破1000億元,合計管理的規模約為4.55萬億元,占比達到了85%。非貨幣ETF規模在百億元以下的公募機構數量為25家,規模最小的南華基金非貨幣ETF規模僅為0.4億元。
從非貨幣ETF產品數量來看,華夏基金和易方達基金分別擁有112只和102只。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和匯添富基金非貨幣ETF數量分別為77只、71只、65只、65只和64只。值得注意的是,在55家基金公司中,有27家公司非貨幣ETF數量不足10只,占比超過一半。
從ETF基金經理人數來看,易方達基金旗下共有27位ETF基金經理,位居行業首位;富國、南方和博時基金緊隨其后,分別擁有18位、17位和17位。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華夏基金旗下ETF產品數量最多,但基金經理人數為16位。目前,旗下ETF基金經理數量達10位的基金公司共有17家。
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行政負責人徐猛表示,ETF基金經理目前管理上限為20只產品。在華夏基金長期的ETF投資實踐中,通過流程化和系統化,降低ETF運作風險,同時提升管理效率,顯著提高了基金經理潛在可管理規模和數量的上限。
“在實際操作中,通常當個人承擔的任務或項目數量達到10個左右時,便會主動放緩節奏,將后續機會讓給尚未滿負荷的成員。因此,10個常被團隊視為一個重要的負荷參考點。”深圳某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表示。
Wind數據顯示,目前共有42位基金經理管理的ETF產品數量達到10只及以上。其中,國泰基金的麻繹文管理數量最多,擔任15只ETF的基金經理(國泰基金官網顯示,麻絳文共管理20只基金,其中16只ETF,另4只為ETF聯接基金。由于國泰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ETF尚未成立,未納入本次統計范圍)。此外,銀華基金的張亦馳和萬家基金的賀方舟同期管理的ETF產品數量也都達到14只。
兩大核心能力:精算與遠見
對于ETF基金經理而言,其日常工作主要體現在三大板塊:ETF組合的日常管理、持續研究與學習,以及相應的銷售支持。
與主動基金相比,管理ETF更加側重風險收益特征的穩定性。ETF基金經理需要嚴格按照指數成分股和權重進行投資,確保投資組合與目標指數盡可能一致,控制偏離度和跟蹤誤差。此外,ETF還需要注重流動性管理,降低投資者場內交易成本和沖擊成本。
盡管看似“復制指數”,基金經理的研究工作依然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1568739
前述深圳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向記者表示:“在行業與主題ETF投資中,不同賽道確實有其自身的風格特征,比如近年來非常熱門的紅利主題。紅利策略產品銷售火爆,但它是否仍具備配置價值?這就需要你形成自己的認知框架與邏輯基礎。只有建立在扎實理解之上的判斷,才能夠有效傳遞給客戶、促成信任與交易——否則產品很難推廣出去。”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隨著管理產品數量的增加,未必需要推銷每一只產品,而是應當從更高維度出發,像資產配置或行業輪動那樣,形成自己的投資視角與方向感。在與投資者尤其是機構客戶溝通時,不能僅僅說這個產品好,還必須能夠清晰闡述為什么。對方一定會追問背后的邏輯與依據。因此,即便不需要像主動管理那樣下沉到個股層面,投入足夠的研究時間,建立堅實的策略理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ETF基金經理也會開展調研,但其頻率、范圍與目的均與主動型基金經理有顯著差異。調研多集中于行業層面,尤其是指數中的權重股和熱門賽道。
滬上某基金公司ETF投研人士直言:“個股比重接近10%可能會去實地調研,這些通常是權重較大、行業熱度較高的個股,如醫藥、光模塊等熱門領域,基金經理也需要對成分股進行更深入的跟蹤。另外,我們獲取行業與公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賣方分析師提供的研究報告、上門路演以及專家交流等服務等。”
除了日常投資管理和調研之外,ETF基金經理還需承擔相當一部分銷售支持工作。與主動權益型基金相比,指數化產品特性決定了其基金經理需要更頻繁地參與市場推廣與客戶交流活動。
前述滬上基金公司ETF投研人士表示,銷售支持工作主要就是ETF團隊需要頻繁參與路演,配合渠道進行營銷,向客戶介紹指數化投資理念、產品特性以及資產配置方案等。為此需準備大量演示材料,例如制作PPT、撰寫公眾號文章、產品推介文檔等。這類活動的頻率因階段而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01720558
“我們平均每周至少需參與一次線上直播或路演。產品發行期:在新基金發行期間,工作強度顯著增加,通常需完成10-20場路演。這類工作一般由基金經理、研究員及團隊共同協作完成。特別是在和機構客戶溝通時,有時一天之內安排3場交流,或兩天內完成7-8場活動也較為常見。”上述滬上基金公司ETF投研人士進一步表示。
某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ETF基金經理路演的程度,其實取決于基金公司在ETF這條線是大廠還是小廠,還有基金公司自身的積極性有多高,各家差異比較大。估計正常頻率每周一到兩場差不多,一年就有100場左右。”
在該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看來,對于中型或中小型基金公司來說,并不具備像頭部機構那樣的定價權和渠道優勢。大型公司的零售渠道和互金平臺實力較強,基金經理不需要太過于頻繁外出路演。
“每推出一只產品,我都可能需要完成約30場線下路演,集中在一個月內完成。不僅如此,投資管理本身的工作也一點不能落下,包括建倉、調倉等,在發行期間還要疊加各類直播、媒體采訪以及線上交流,節奏非常密集。如果我們公司一年發行四、五只產品,那么僅路演這一項,累計場次就會超過一百場。因此,路演的工作量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前述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表示。
某大型基金公司ETF投資人士直言:“我們團隊一年路演下來在200場左右。”
在薪酬結構上,ETF基金經理與行業其他崗位類似,通常也采用“固定工資+績效獎金”的模式。然而,其績效考核體系具有獨特特點,不僅關注規模,也強調團隊綜合實力與產品市場地位、個人工作的飽和程度以及投資者的認可程度等。
行業薪酬制度整體遵循相關監管指引。2022年6月,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明確要求績效薪酬需遞延支付(不少于3年),且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金額不低于40%。其中,高管及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須將不少于20%的年度績效薪酬用于購買本公司公募基金(權益類不低于50%),基金經理則不低于30%,并應優先投資于自身管理的產品。同時,考核需側重長周期業績,避免過度依賴規模排名、管理費收入或短期業績。
2025年5月,證監會進一步在《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強化薪酬與投資業績的關聯。明確要求,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應當明顯下降;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顯著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基金經理,可以合理適度提高其績效薪酬。此外,公司須建立以基金投資收益為核心的考核體系,產品業績在基金經理考核中占比不低于80%,且中長期(三年以上)收益的權重同樣不低于80%。
那么,ETF基金經理的具體考核如何實施?
某大型基金公司ETF資深人士表示,“在薪酬方面,ETF基金經理的收入并非僅取決于管理規模這一單一指標,而是與公司指數團隊的整體競爭力和行業地位密切相關。評估競爭力通常會綜合考量多個維度。比如,客戶數量、產品活躍度以及頭部產品的占比。即便某名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數量不多,但如果其產品在細分賽道中處于領先地位,也會顯著提升個人與團隊的市場影響力,從而對薪酬形成有力支撐。”
在獎金分配機制上,公司通常會向當期表現突出的業務團隊傾斜。例如,若某年度主動權益類產品表現優異,該類業務的獎金分配占比便會提高。該人士進一步指出,ETF團隊的獎金總額首先取決于業務線對公司總收入的實際貢獻。
前述中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補充稱,大、中、小不同體量的基金公司對ETF基金經理的考核側重有所不同。“大廠更重視市占率,而中小廠先要把規模做大才能實現盈虧平衡,排名是后面考慮的事情。”他總結,目前行業普遍聚焦幾大指標:投資業績、規模增長、路演頻次以及基金運作是否出現風險事件。
ETF業務的高度協同性也體現在獎金的內部分配上。該投研人士強調:“ETF的成功依賴投研與銷售團隊的協同作戰。通常兩者會按一定系數共享業務獎金,但這一比例并無統一標準。針對機構客戶,基金經理的路演與專業能力貢獻更受重視,因此投研團隊分配系數可能較高;而在零售客戶方面,由于銷售渠道推動作用顯著,兩者分配則相對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ETF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在該業務上實現盈利。據該投研人士透露,“估計只有規模前二十的基金公司才可能在ETF領域盈利,畢竟相關系統建設、流動性維護及推廣投入非常高昂。”
在當前公募行業普遍“降本增效”的背景下,ETF基金經理的薪酬上漲空間有限。且在同一家公司中,其薪酬水平通常低于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
ETF的爆發式增長在為行業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給基金管理人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產品數量快速增加,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基金管理人必須在產品設計、精細化運營與差異化服務等方面持續突破。
而這一切,最終都深刻傳導至每一位基金經理身上。他們不僅需要精耕細研,持續優化投資組合、嚴控跟蹤誤差,更需在激烈的渠道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那個“能講清楚”“值得信任”的人。
這條路,注定屬于既專注細節又胸懷策略的專業者。未來已來,唯有持續進化,方能與時代共振。
記者|李娜
編輯|彭水萍
視覺|劉陽
排版|彭水萍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