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7-30 08:55:14
無論是巨艦還是小舢板,A股市場的眾多公司已經開始揚帆出海。
此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型國企、大型民企通過并購,走出國門決戰海外。如今,首發上市時的超募資金,為部分中小板創業板公司在海外跑馬圈地創造了條件。
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在英屬開曼群島及維爾京群島等離岸金融中心設置子公司,為今后的海外并購或海外市場開拓打基礎。
不過,與實力雄厚且擁有豐富海外運作經驗的大公司相比,大部分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的海外經驗顯得薄弱。中小企業常常受制于資金及市場影響力的不足,在出境并購中遭遇更大的阻力。因此,中小企業在出境并購之前應該做更多的準備工作。
很多中國公司將拓展海外業務的中間公司注冊地設在開曼和維爾京這樣的避稅天堂,但這未必是明智的做法。據擁有豐富并購經驗的會計師介紹,將中間公司設在避稅天堂,就等于將自己避稅或者逃稅的意圖公之于眾,隨著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的稅收調查日趨嚴格,這種行為可能適得其反。
事實上,很多失敗的并購案例也體現出主導者的“不了解”和“不完善”:不了解當地的稅收政策和規則變更,沒有對法律環境、財務通則、文化差異、勞動力市場特征各方面的細節問題進行通盤考察等,如TCL集團與湯姆遜、阿爾卡特先后兩次以歡呼開始、以慘淡收場的海外并購,可謂前車之鑒。
一般而言,在工作中“邊干邊學”是一條屢試不爽的經驗之談。但如果將先抄底后學習的“邊干邊學”經驗放置于海外并購的具體實踐中,其效用可能會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能夠在并購實施前,通過細致考察、完善規劃及投資回報率的統籌安排,充分認識并購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復雜性,建立詳盡的數據庫,有備而來,將會大大降低并購風險。
對于很多試圖一試身手又經驗匱乏的公司而言,并購失敗的代價是慘重的:不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巨額的咨詢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嚴重的后果是將公司的現有業務拖入泥潭。
值得注意的是,與2008年及以前掀起的并購潮相比,中國制造今年以來出現的這一波并購潮中,企業顯得更為慎重,政府角色逐漸淡出,很多公司不再貪便宜購買一些有問題的企業,而是更為理性地將目光聚焦于經營狀況良好的海外同行。
在海外并購潮涌的同時,還有很多的國內上市公司正整裝待發。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