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9 23:13:41
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編輯|何小桃 魏官紅
一場發生在凌晨、涉案金額高達5900萬港元的65公斤“黃金劫案”引發市場熱議。這是近年來香港地區發生的黃金劫案中金額最大的,也是涉案人數最多的案件。
讓人意外的是,涉案的17名男子是在未使用任何武器的情況下,堂而皇之地搬走約65公斤黃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香港警方目前將案件定為“盜竊”。目前已拘捕14人,仍有4人在逃,相關黃金已全部尋回。不排除這起事件可能涉及黃金公司合伙人之間的商業糾紛。
9月19日,每經記者前往此次失竊案的案發地——金來福珠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來福珠寶)現場進行探訪。記者看到,該公司卷簾門完全關閉,此前香港警方用于封鎖現場的警戒帶已被撤除。案發地周邊多家公司的員工告訴記者,金來福珠寶平日就保持“大門緊閉”的狀態,與周邊公司的員工幾乎沒有工作或生活上的交集。
金來福珠寶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李旭馗 攝
實探:打金工場日常緊閉大門
“就像沒在經營的樣子”
每經記者從香港西九龍總區重案組第三隊總督察許仲恒處了解到,本次黃金盜竊案發生在9月17日5點50分,在香港九龍紅磡鶴園東街1號的富恒工業大廈內。當時,有17名男子闖進位于此處的金來福珠寶,并勒令現場3名金來福珠寶員工留在其中一個房間里。隨后,這批匪徒搶走了共計65公斤的黃金,總價值約5900萬港元。之后,金來福珠寶員工聯系上了他們的雇主并報警。
9月19日上午,每經記者來到了案發地。金來福珠寶所在的紅磡鶴園東街是香港珠寶業的重要聚集區,匯集了大量本地珠寶生產商、制造商和出口商。據記者觀察,在富恒工業大廈周邊,“珠寶”元素隨處可見——珠寶銷售公司、珠寶集團和以珠寶命名的大廈密集分布。
富恒工業大廈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李旭馗 攝
記者在富恒工業大廈門口的指示牌上看到,這棟老舊的工業大廈內部聚集著數十家小型珠寶公司,不少公司的名字中包含“雕刻首飾制品廠”“珠寶鑲作公司”“珠寶首飾貿易公司”“國際寶業有限公司”等字樣。這些珠寶公司層層疊疊地分布在這座13層的大廈中,就像一個垂直的珠寶產業社區,金來福珠寶就位于其中的404A室。
在金來福珠寶有限公司門口,記者注意到,公司卷簾門完全關閉,此前警方用于封鎖現場的警戒帶也已被撤除,同層的工程公司、文具公司及裝飾建造公司仍在照常運營。
據附近公司的兩位職員告訴記者,在案發前一天未關注到異常情況。案件發生當天兩人分別于上午10點和中午12點左右到達公司,當時金來福珠寶已經被封鎖,有許多警察在辦案。
這兩位受訪者向每經記者透露,金來福珠寶在平日里就是大門緊閉,因此他們對其業務模式并不了解,和該公司員工也沒有交集。
“他們平時經常不開門,就像沒在經營的樣子。”其中一位受訪者說道。
另一位受訪者也證實了這一情況,并補充道,從金來福珠寶門口向內望去,只能看見一個小廳,類似于前臺接待區,平時通常關著燈,不過,他確信里面有人:“偶爾會有外賣員來送餐,徘徊在那間公司門口,找他們公司的位置。(金來福珠寶)這些人都比較神秘的。”
每經記者還嘗試對大廈門口的物業及安保進行采訪,但他們以“大廈物業內部要求不可以接受采訪”為由拒絕接受采訪,并表示他們實際上對大廈內部公司具體的業務經營狀況不了解。
9月19日,香港警務處公共關系部當值新聞主任回復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警方連續在9月17日至18日拘捕了多名涉案人員,年齡在29歲至60歲之間。有一名女子因被懷疑協助隱匿其丈夫(涉案人員)行蹤,涉嫌“協助罪犯”被捕,但現在已被獲準保釋候查,其須于10月中旬向警方報到,其余被捕人現正被扣留調查。
同時,每經記者還了解到,此前有市場消息稱,案發現場還被盜走數萬港元現金。上述當值新聞主任回復稱,經進一步點算,約兩萬港元的現金沒有被盜去。
許仲恒還透露,部分被捕人士有“黑社會”背景。經調查,相關失竊的黃金已全部被尋回,且整個案件中沒有任何人受傷。另外,根據調查結果,警方不排除這起事件可能涉及黃金公司合伙人之間的一些商業糾紛,這也是調查方向之一。
根據警方初步調查,這17名涉案人員中,有16人主要負責控制現場;而帶頭的那名人員,警方認為其主要負責將黃金運走。
香港以往發生過多宗的黃金劫案。上一次發生在去年年初,落馬洲一名男子駕駛客貨車運送價值約400萬港元的8塊金條時,被兩名持刀歹徒攔截及搶劫,車輛與金條失蹤,香港警方事后拘捕4名涉案男子,但8塊金條下落不明。
9年前的2016年,彼時一名運金司機載著總值逾7000萬港元的258塊金條,運往粉嶺的一間熔金工場,遭3名持刀匪徒噴射胡椒液,劫走81塊金條,總值約2268萬港元,整個作案過程僅10余秒。隨后,香港警方通緝5名嫌疑人及兩部涉案車輛歸案。
記者|黃婉銀 李旭馗(實習)
編輯|何小桃?魏官紅?易啟江
校對|陳星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