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9 19:04:37
近日,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登陸廣東陽江,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40米/秒)。東平鎮華能雷平風電場部分風力發電機組倒塌,設備制造商為明陽智能。業內人士稱,風電場實錄最大風速達75米/秒,遠超當年風機設計標準極限,且風機運營年限較長,倒塌的確屬于不可抗力。同時,至少上千臺海上機組經受住了考驗。
每經記者|孔澤思 每經編輯|張海妮
近日,今年第18號臺風“樺加沙”登陸廣東陽江,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40米/秒)。疾風驟雨之后,東平鎮村民發現,沿海數臺風力發電機組倒塌。
據網絡上流傳的視頻,受損風機上印有“中國華能”字樣,所在地為華能雷平風電場,有倒塌風機的設備制造商為明陽智能(SH601615,股價16.19元,市值367.76億元)。
多名風電行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次風電場實錄最大風速達到75米/秒,強度遠超風機設計標準極限,且風機運營年限較長,倒塌的確屬于不可抗力。
據陽江當地媒體報道,華能雷平風電場總裝機容量17.85萬千瓦,為東平、新洲一帶的沿海山地風電場,項目分四期建設,共有109臺機組。項目首臺風機于2012年3月19日并網,至2022年底累計上網電量約30億千瓦時。
針對本次事故,有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涉事風場采用陸上風電1.5MW(兆瓦)機型,單機容量較小,其葉片長度、塔筒高度等參數均低于當前主流陸上風機水平,建設成本相對較低。該風場2012年投運后,已持續安全運行13年,制造商質保期于2017年結束,目前由業主委托第三方負責運維。
該人士進一步稱,風電場實錄最大風速達到75米/秒,遠超風機當年設計標準極限,實屬天災。記者還了解到,臺風期間風機還發生了線路掉電,理論上會影響機組采取抗風動作,“不過這次基本還是因為風太大”。
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向記者表示,本次倒塌的是早年建設的陸上風機,屬于極端天氣中的偶發事件。另外,如果一些區域遇到臺風概率不大,出于成本考慮,陸上機組便不進行抗臺風設計。
對于后續修復計劃和損失詳情,記者9月28日致電中國華能方面項目公司,接線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有相關管理制度,其無權限向記者回應。
南海海域風力資源豐富,近年來,海上風電開發進度加快。廣東省預計,到2025年底全省海上風電投產規模將達1500萬千瓦。
秦海巖表示,當前在臺風頻發地區的機組都有抗臺風設計,海上風電機組在“樺加沙”過境時基本未受影響。記者多方了解到,在“樺加沙”沖擊下,至少上千臺海上機組順利“渡劫”。
據“廣東陽江發布”微信公眾號9月27日消息,多個海上風電場機組提前進入“抗臺風模式”,數百臺風機在狂風襲擊中安然無恙。有企業代表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臺風過境期間,海上風電場區域最高平均風速39.89米/秒,瞬時最高風速達56.8米/秒。風機設計抗臺風等級為17級,最高設計風速77米/秒。
面對超強臺風,明陽智能方面向記者表示,廣東、海南、廣西等中國南海海域在運的1345臺明陽海上風電機組直接或間接受到波及,均平穩通過臺風考驗,沒有因臺風出現設備受損等情況。
明陽智能舉例稱,公司某型號風機采用了單點系泊系統,可使風機在錨鏈牽引和翼型塔筒提供的氣動升力共同作用下,像風向標一樣隨臺風方向進行360°自適應偏航,使風輪始終精準對正來風方向。這一設計化解了臺風帶來的巨大載荷,更使支撐結構的極限載荷降低40%。
面對因線路掉電帶來的抗臺風功能失效情況,明陽智能也有應對措施,公司采用了可遠程啟停及控制的備用電源,確保異常失電后機組仍能有效按抗臺風指令執行。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