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7-13 01:37:59
各種類型的機構均在“反欺詐”領域頻頻發力,其中包括同盾科技等技術服務公司,也有拍拍貸等P2P平臺,更有FICO(費埃哲)等外資征信機構。
每經編輯|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昨日(7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各種類型的機構均在“反欺詐”領域頻頻發力,其中包括同盾科技等技術服務公司,也有拍拍貸等P2P平臺,更有FICO(費埃哲)等外資征信機構。
“反欺詐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目前反欺詐的應用還是在個人信貸方面。”共鳴科技CEO陸雨泉分析指出。
針對不同類型機構提供的反欺詐技術,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外資征信機構技術成熟,但在中國積累的數據不夠,而本土服務商的反欺詐經驗豐富,但在數據豐富方面有待提升。此外,反欺詐如果做為一個行業,市場規模估計是征信市場的十分之一,也就說是幾百億或千億級別。
國內外機構各有優缺點
其實,P2P平臺拍拍貸此前已表示,通過多年的數據積累和反復修正,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反欺詐體系;今年4月,互聯網金融平臺愛錢進也宣稱,借助母公司普惠金融的風控實力,正式推出國內P2P網貸行業首個動態反欺詐模型體系。此外,征信機構中智誠也于6月15日上線開始運行針對網貸業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專門研發的反欺詐云平臺等。
記者還注意到,除了國內機構,“反欺詐”亦被益博睿、FICO等外資征信公司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不過,這么多機構提供的反欺詐技術并不是“萬能鑰匙”,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反欺詐更多是壞賬數據的積累,在反欺詐方面,還是國內的一些大數據商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它們的產品更適合國情。”陸雨泉分析指出。
同盾科技COO馬駿驅則認為,自建反欺詐系統與否是一個平臺對自身需求的提煉與覺悟,有些地方可以自己做,有些必須相信術業有專攻;至于國外機構難以有效了解中國國情,加上沒有國內有效聯防聯控的數據,所以像同盾科技這樣有數百家的P2P平臺聯防,外加其它行業的標桿企業共同打造跨行業聯防聯控體系,是非常難得的。
不過,邦幫堂副總裁王秀萍表示,外資征信機構的反欺詐技術與服務更加成熟,但在中國并沒有太多的數據積累;類似同盾科技這種本土服務商,對國情更熟悉,反欺詐經驗較多,也更了解國內P2P平臺的需求,但由于成立時間不長,加上國內征信基礎設施的不健全,在數據的豐富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P2P平臺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數據和反欺詐經驗,反欺詐的方法和手段也更直接有效,但在數據全面性上,與專業第三方機構相比還存有一定的差距。
反欺詐成風控第一道防線
那么,這一領域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記者發現,據普惠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此前發布的信審數據庫統計顯示,每100個拒貸案件中,就有16起涉及不同程度的蓄意造假或欺騙,欺詐行為已經成為P2P平臺風控要面對的大敵之一。“網絡本身的虛擬性、隱蔽性、開放性,使得P2P平臺極易成為不法分子進行金融詐騙的工具。不法分子不需要花費很大的成本,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網絡詐騙。網貸行業已經成為繼分類信息和電商平臺之后,虛假信息欺詐的又一個重災區。因此,P2P行業對網絡反欺詐的需求必然旺盛。”王秀萍認為。
拍拍貸CEO張俊也表示,反欺詐是做風控的第一道防線,非常重要。反欺詐這個市場整體來說仍屬于征信市場,反欺詐是征信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征信是萬億級別市場,如果非要把反欺詐做為一個行業,估計是征信市場的十分之一,也就說是幾百億或千億級別。此外,未來相關企業若僅是提供反欺詐服務,價值并不會那么大,相反如提供的是一整套信用產品服務,反欺詐是其中的一個子產品則更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