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3 23:10:29
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目前已有23家公司推出78款產品,其中26款為稅延養老保險產品。同時,在政策和市場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險企積極布局養老產業。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張益銘
10月23日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敬老節。然而,隨著老齡化日益加深,在“敬老”的同時如何“備老”成為當下人們熱議的話題。民政部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老年人口達2.8億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098億人,占總人口的14.9%。
“如何養老”已經成為當下繞不開的熱門話題。保險由于與養老和康養有著天然的聯系,也成為了當下養老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之一。《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公布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再次更新,已從9月的69款擴容到78款產品,新增9款產品。
其實,不只是保險產品,在政策和市場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險企積極布局養老產業。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會面臨的養老和健康服務壓力會非常大,同時也給險企帶來了機會。”記者注意到,由于壽險服務與康養有著天然的聯系,所以大、中、小型人身險公司也都希望能夠抓住商機,進軍康養市場。
2022年11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險企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基本要求、產品形態、規范管理、監督要求等進行了明確規范。
隨后,監管公布了首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名單。此后,產品名單多次擴容。不到一年時間,已從最初的6家公司7款產品擴容至23家公司78款產品。擴容后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種類包括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年金保險和稅延養老保險產品。
具體來看,78款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來自于23家保險公司,分別為:中國人壽(2款)、國民養老(7款)、太保壽險(7款)、太平人壽(6款)、太平養老(4款)、泰康人壽(8款)、泰康養老(8款)、新華人壽(1款)、新華養老(1款)、人保壽險(4款)、陽光人壽(4款)、平安養老(3款)、工銀安盛(4款)、建信人壽(2款)、農銀人壽(2款)、交銀人壽(1款)、友邦人壽(4款)、中信保誠(1款)、中意人壽(3款)、中宏人壽(2款)、中美聯泰(1款)、招商信諾(1款)、建信人壽(2款)。
從參與的機構來看,既有中資保險公司也有外資險企。其中,外資保險公司7家,中資保險公司16家,主要以頭部險企、銀行系險企和專業養老險公司為主。
此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與個人養老金銜接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業務與個人養老金制度銜接,原則上應于2023年底前完成各項工作。因此,越來越多的保險機構將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保單變更為個人養老金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保單。
資料顯示,在此前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兩全保險和年金保險(含分紅型和萬能型)的基礎上,已有來自太保壽險、太平人壽、中意人壽、泰康養老、平安養老、太平養老、陽光人壽7家公司的26款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體系。
除了開發相關產品,險企還通過“保險+服務”等多樣化的方式切入康養市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0年開始,每年都會有險企進軍養老服務領域,且在2021年之后,險企的布局正在逐步加快。目前,已有泰康保險、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人壽、大家人壽、友邦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等多家險企發布康養戰略。
以近期升級康養戰略的友邦人壽為例,其在現有“居家養老、機構養老、醫養協助”三大板塊基礎上推出“旅居養老”板塊,并基于原板塊中高頻使用服務項優化推出“康養PLUS”會員權益,同時在“醫養協助”板塊中新增住院就醫協調和康護管家協調。
“養老及醫療的整合將提供保險公司穿越周期的盈利能力,相比單一的保險業務而言,也將為公司帶來更高的估值溢價。”中信建投在研報中認為,拋開前期現金流為負的情況,我們測算,養老社區的平均利潤率為7%至11%,與住宿餐飲行業相比,基本相當;但養老行業因其剛需、入住穩定的性質,能夠穿越經濟周期的變動,與保險負債端更為匹配。
從各家發布的康養戰略來看,其服務的領域和方向卻各不相同。有的險企聚焦養老社區,利用養老社區來提供養老服務;有的險企聚焦旅居養老和居家養老,主要為活力老人提供服務;有的險企則面向失能老人,提供專業護理和醫療康復。不過,更多的后來者,則選擇提供全方位的養老服務,將社區養老、旅居養老和照護養老全部納入康養體系中。
保險公司的熱情也得到了消費者的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泰康之家獲悉,其養老社區的居住人數已于近期突破萬人。而隨著監管不斷規范養老社區和保險產品銷售的關系,未來,養老服務領域的增量無疑會給行業帶來更多的利好。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89647896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